親中媒體批「宣道會學校庇暴徒」 疑分化教會 三宗領袖(浸信會、播道會、宣道會)9月10日會見特首林鄭月娥,親中媒體分別報道及撰社評,批評宣道會核下學校開放休息站給示威者指責教會包庇暴犯。有學者認為,宣道會被針對是中央政府統戰的策略。
學生各式人鏈堅守五大訴求 「倒立」控訴世界「黑白顛倒」 特首林鄭月娥9月4日宣佈正式撤回逃犯修例草案,卻未切斷年青人「人鏈」,從9月開學至今一星期,大學與中學生分別以各式各樣和平方式包括組成人鏈以向政府表達五大訴求。
伊利諾州通過法案 學生強制修LGBT歷史 美國伊利諾州(State of Illinois)上月通過法案,所有公立學校向學生教授LGBT 群體歷史。倫理組織斥借教育做惡事,將世俗觀念的體系強加於學生,情況令人擔憂。
開學日有學生罷課反修例 教大副教授視為「課堂外寶貴經驗」 逃犯修例激發罷課示威浪潮,10間大專院校學生會計劃9月2日發起為期兩周的「罷課不罷學」活動;香港中學生罷課聯盟呼籲中學生9月3日罷課估計超過90間中學約三至四千名學生參加,要求特首回應五大訴求。在教育局反對聲下,有教育學者認為是課堂外寶貴經驗。
英國宗教科學生八年下跌20萬 疑政府分配教育資源不公 在英國,法律規定學校必須為16歲以下學生提供宗教課,但一項新的調查顯示,英格蘭四分之一的中學都沒有這樣做。教育工作者批評政府違背支持學生利益的政策。
南達科他州新法 規定公校展示「我們信仰上帝」 美國中西部南達科他州(State of South Dakota)通過新法令,州內所有公立學校必需展示美國的國訓「我們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
青少年困網有救 關係一小步脫網一大步 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社會環境獨特的文化,青少年在網絡世界亦能實現自我找到夢想。社企「網‧想‧正」創辦人甄偉業在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友師發展日工作坊從電子媒體認識青少年文化,並提出脫網建議。
教關友師發展日 余德淳勉師長付真愛 推動師友文化的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5月18日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舉辦「友師發展日」,透過專題講座及工作坊等推動師友計劃強化友師服侍能力,幫助基層青少年活出希望;出席人數約300多人,出席者過半為現任友師或曾經擔任友師,另約有兩成有興趣了解師友計劃及成為友師。
同運襲香港? 明光社憂噤聲美化同性戀 近日台灣通過同性婚姻草案、香港入境處同性伴侶上訴終院要求獲配偶福利。有關議題成為香港社會熱論,基督教界亦關心同性婚姻、性傾向等問題,對教會及社會大眾帶來進一步的衝擊。
中國禁中小學教信仰 金錢利誘促舉報 中國實施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一年,國內教會受壓程度加劇。拆十字架、封教會大抓捕牧者信徒、教會安裝閉路電視監察崇拜、講壇宣講中國社會主義、老人院禁存聖經、審查自媒體、網店的聖經與宗教書籍下架等,近日在學校加強思想教育,在各省市多間中小學宣揚無神論;大學生亦必需填寫宗教信仰問卷。
孩子被欺凌惡報惡? 羅乃萱:堅決眼神Say No 學校霸凌在孩子的世界時有發生,也是家長既擔心又不願意遇見的問題。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在家正頻道「100個怎麼辦」節目分享應對的方法,堅決眼神Say No為上策。
退火線再上教場為主發光 教育官:逃學威龍愛上書 人到中年轉換人生跑道不乏成功者,前教育署助理署長湯啟康在官場退下,但不是過著悠閒退休生活,而是為神繼續奉獻恩賜,在中港兩地繼續投身教育工作,現為香港愛德基金會執行總幹事成為繼續為主發光的教育家。
英國中小學宗教課程水準下降 專家憂不利文化未來 英國全國宗教教育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ligious Education,簡稱NATRE)近日發佈調查稱小學宗教教育現狀堪憂,極不利於青少年成長和英國多元文化的發展,呼籲政府要積極採取有效措施。
教育諮詢會議論基教精神:有教無類一個不能少 恩光書院於1月12日舉行「第二屆基督教教育諮詢會議」,主題為「以信仰為本的基督教教育精神」,並邀得教育界顧問、中學校長、大學副教授共同探討有關議題;參加者有來自中小學老師、校長,教育研究工作者、機構主管等共30多人出席。
教育諮詢會議 學者創模型論信仰為本基督教教育 恩光書院1月12日籌辦第二屆「基督教教育諮詢會議」,探討以信仰為本的基督教教育精神。會中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鄭漢文設計出「三個三分法」的模型闡釋何謂基督教教育精神。
學校性教育現兩極化歪風 明光社推「情性教育」 香港學校現時的性教育兩極化,保守與開放;一邊廂教導學生對性忠誠勿婚前性行為,另一邊廂從社會衛生、性自主或人權角度為方向。關注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的基督教團體明光社推出情性教育,提出一套結合對生命、性別及倫理關係的信念。